這是一張由當代畫家描繪、再現歷史記憶的畫作。主要描繪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高雄要塞司令部在半屏山構築防禦工事(南側砲台),並雇用當地人做工的場景。
根據當年曾參與工事的廖清吉回憶,1944年冬天,聽聞日本人要興建半屏山南邊的砲台,台灣工頭正在找工人,當時軍方在半屏山南邊闢出一條可駕牛車的小徑,搬運水泥、石頭、沙子和鋼筋等建材。由於當時學校已停課,無事可做,廖清吉就與兄長廖順天,兩人一起去作挑水的工作,當時是有工資可領的。廖家兄弟被分配的工作是挑一個作味噌的大木桶,走一條山路,爬到半屏山南邊的山腰,將水倒進一個水池,給山上的工人攪拌水泥用,再下山至潭邊繼續取水,單趟路途要30、40分鐘,因為只是臨時工作,兩人僅做了數星期。
廖清吉當時僅看到最初土木工程部分,並不清楚完工的砲台形式,與安裝了哪些砲,他還特別記得,當時監工的是穿著陸軍軍服的日本軍人,工人多為左營本地人。該砲台設置在半屏山的南側山腰,砲口面對今左營軍港的高雄警備府方向,明顯為了防衛來自軍港的海上威脅。遠處煙囪林立的地方,是1942年起建、1944年正式生產的海軍第六燃料廠,主要供應日本駐台海軍艦艇之各式用油,戰後被接收改制稱為中油高雄煉油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