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藉由從荷治時期的史料文獻,分析臺灣於1650年發生的第一次蝗災,重新建構此段歷史。
此次蝗災首次被記載於《東印度事務報告》,從中可知1653年蝗蟲應是自菲律賓到達恆春、屏東一代,順東海岸北上,進入臺北地區,此移動路線可能與黑潮有關。當時臺灣的荷蘭人與漢人的開發地域集中於臺南、高雄一帶,故無直接重創。但在隔年,蝗蟲在短短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已經擴及全島,穀物被吃光,各地傳出飢荒情事,更有連鎖反應在原住民村社間引發殺戮,根據統計因蝗災而喪命的人數高達八千人。當時的荷蘭人的因應措施主要是以祈禱、獎勵捕蟲與進行糧食控制進行搶救。
從上述可知,這場臺灣史上第一場的蝗災,儘管於1655年後逐漸平息,農作物恢復生機,但對當時的臺灣人民在生命、財產、心理上都造成相當大的震撼。在回顧此段歷史時,人類更因對大自然心存敬畏,在利用自然環境時,更加注意生態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