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荷蘭歌、勸番歌與教番歌(兼試由「蘇魯」談譯音問題)

本文從深具歷史意義的荷蘭歌、勸番歌、教番歌之研究切入,探討相關問題。

排灣族古樓村流傳有被視為童謠的〈教番歌〉,延伸到春日等地,印證了這是劉銘傳的〈教番歌〉,顯示清政府對原住民的漢化已經超越武力。但隨著時間流逝,不同版本各有遺漏不同詞句,可見口傳文學即時採錄的重要性。筆者研究歌曲中的「蘇魯」一詞,再轉到「水沙連」問題,提倡在考證文本中的詞語時,需思考到發音需配合當地原音,才能最大程度的接近當時時代的真實,如蘇魯是泰雅部落名「suru」,但經過四縣客家人傳播,導致發音變為「sulu」,所以在此案例需考慮河洛文言音、白話音或客家音。

從上述可知,臺灣為多元族群匯聚之地,所持語言亦相當多樣,故在考證歷史上的名詞時,需要回到當時的時空環境,考察當時空間的族群分布,思考不同族群對此名詞的發音,重構其流傳途徑,才能最大程度的回復當時的歷史。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撰寫者
    洪國勝
  • 創作者
    洪國勝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民國/戰後時期

    出版日期
    2007/09/15
  • ISBN
    1025-5893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出版者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