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三民車站(1960年代)

三民車站(1960年代)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OGDL

三民車站(1960年代)

三民站前身為三笠驛,設立於1917年(大正6年)11月1日。地名原為迪階或迪佳,於同年(1917年(大正6年))9月22日改稱為三笠。關於地名的更迭,有一說,此名稱係以日本皇族的「三笠宮」命名。亦有另一說為當地山姿綺麗,猶若奈良的三笠山而得名。戰後,因中華民國政府覺得此地名過於日本化,於1946年(民國35年)先將地名改為玉里鎮三民里,再於隔年10月6日改為三民站。由於三民站與前後的瑞穗、玉里站間距離頗長,故而經常有列車在此交會待避。圖中所見的木造站房應建於1963年(民國52年)。玉里至瑞穗區間約有20公里,此區間原有泰昌、大禹、三民、舞鶴四站。其中,泰昌、舞鶴在東拓後裁撤,大禹則因搭乘人數不多於1995年(民國84年)廢站。儘管三民站的乘車人數亦不多,但因其大致位於玉里與瑞穗中間,有列車交會待避的功用,所以仍能繼續營運。本圖即為建於1963年(民國52年)的木造站房,本圖並由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三民站提供。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花蓮縣文化局
資料來源
鄭仁崇,《臺灣後山鐵道風華》,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00
撰寫者
陳瑞琪
創作者
花蓮縣文化局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0/04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