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大和工場(1932)

圖為1932年(昭和7年)時的大和工場。賀田金三郎於1899年(明治32年)向總督府申請取得花蓮港至卑南一帶的土地開墾權,並透過建立移民村以大規模種植甘蔗,又在壽村(今壽豐鄉)建設改良糖廍。可惜日後因經營不善,於1910年(明治43年)併入荒井泰治旗下的臺東拓殖株式會社。為了精簡業務,荒井氏將公司異動為臺東拓殖製糖株式會社。1914年(大正3年),臺東拓殖製糖株式會社與鹽水港製糖合併,改稱為鹽水港製糖拓殖株式會社。1920年(大正9年),會社更名為鹽水港製糖。翌年(1921年(民國10年))於花蓮港廳鳳林區(馬太鞍)設立大和工場。1929年(昭和4年),大和工場的產量超過壽工場,成為鹽水港製糖在花東的主力。二戰期間,兩座糖廠皆受到猛烈轟炸攻擊而有所損毀。戰後,鹽水港製糖改隸屬臺灣糖業公司第四分公司。有關當局決定廢棄毀損程度較高的壽工場,保留大和工場。1952年(民國41年),花蓮港糖廠更名為花蓮糖廠。1978年(民國67年),因公路運輸興起,花蓮糖廠廢除所有糖業鐵道。1989年(民國78年),因應市場需求改變,增設煉糖工場、冰糖工場等。2002年(民國91年)7月,由於製糖成本過高,決定關閉製糖工場,並將轉型為觀光糖廠。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鄭仁崇,《臺灣後山鐵道風華》,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00
  • 撰寫者
    陳瑞琪,何仁佑
  • 創作者
    花蓮縣文化局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0/04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