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正13年安通乘降場

照片攝於安通乘降場(招呼站),建於1924年(大正13年)5月1日,為東線拓寬前的安通車站。日治時期,臺灣的火車站分為停車場、乘降場及信號場三種。停車場在明治後期到大正初期時逐漸混稱為「驛」,也就是現在所稱的「站」;乘降場大多是臨時性的,就是現在的簡易站或是招呼站。安通乘降場於1924年(大正13年)改為安通驛,當時站址位於今日北方約800公尺處,後因應當地居民之請求及安通溫泉區之旅客便利,於1929年(昭和4年)時遷至現址繼續營業。安通過去稱為「紅莝」,阿美族語中表示「臭」的意思,由於部落前的溪流上游常傳出溫泉硫磺礦味,因而得名,1917年(大正6年),日人將該處改名為「安通」。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鄭仁崇,《臺灣後山鐵道風華》,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00
  • 撰寫者
    陳瑞琪
  • 創作者
    花蓮縣文化局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0/04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