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高雄地區史前時代的居民

本文探討高雄史前居民及其生業文化特徵,其代表性文化分別為大坌坑、牛稠子、大湖、鳳鼻頭、蔦松等文化。

大坌坑文化在小港區有小型農耕聚落遺址,狩獵、捕魚、採貝也是重要生業,人口發展有限,陶器為紅色夾砂的粗繩紋陶。牛稠子文化在左營區等地有更大的農耕聚落遺址,已有社會組織,並以狩獵、捕魚、採貝為輔,與周邊聚落頻繁互動,陶器為紅色夾砂陶。大湖文化,左營區有重要遺址,聚落以農耕為主,也有捕魚、採貝,陶器為含砂的灰黑陶與紅陶。與大湖文化同時的是鳳頭鼻文化,發展與大湖文化略同,對海洋資源有更多利用。最後是蔦松文化,覆鼎金有遺址,農耕聚落規模龐大,狩獵、漁撈為輔,陶器為紅褐色夾砂陶,為西拉雅族的祖先,可能與漢人文獻的「毘舍耶國」有關。

上述5個文化有顯著承續關係,形成以農耕為主,狩獵、漁撈為輔的聚落發展模式,陶器是以紅色夾砂為基礎發展,為西拉雅族的祖先,之後與漢人同化。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撰寫者
    劉益昌
  • 創作者
    劉益昌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民國/戰後時期

    出版日期
    1989/09/15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出版者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