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明鄭時期打狗史事初探

明天啟4年荷人在明軍壓迫下,撤離澎湖,入據大員並以此為基地,從事轉販貿易。打狗則遲至荷人據臺末期,約永曆14年前後便有華人在此農耕。另一方面打狗因屬於華南重要魚場,尤富名貴的烏魚,至崇禎16年左右,打狗已有國人暫住性的漁寮。

鄭成功於永曆15年派兵包圍熱蘭遮城時,即開始規劃臺灣地方行政組織,驅荷復臺後隨即開府設縣,將臺灣納入中國地方郡縣體系,打狗轄於萬年縣,而萬年縣的衙署當應設於二贊行(臺南縣仁德鄉二行村),而非左營附近的興隆里。在率軍入臺之初,鄭成功為開國立業,即實施軍屯,以為足食足兵。因荷蘭海軍特遣隊兩次來襲與施琅用兵臺灣皆將打狗視為重要目標,又安平與打狗兩地附近的軍屯各有16個,顯見其軍事地位的重要性。

隨著軍屯的實施其周圍地區也逐漸形成聚落,如後勁庄、鳳山庄等;漁民的陸續遷入,至遲在永曆27年,已有旗後庄的形成。至此對臺灣的開發已逐漸由今臺南擴展至打狗。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撰寫者
    張守真
  • 創作者
    張守真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88/01/15

    出版日期
    民國/戰後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出版者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