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鳳山古城重劃

清康熙22年,臺灣納入清朝的版圖,設置一府三縣,當中的鳳山縣包含了現在的高雄縣西半部,縣城設在時名興隆莊的左營。乾隆51年林爽文事件鳳山縣城被攻破,至乾隆53年遷到大竹里埤頭店,即為今之鳳山市。鳳山縣城搬至新址時僅為竹城,至嘉慶九年知縣吳兆麟開始設立六座城門。

道光17年曹謹蒞任鳳山知縣,開築水圳,使鳳山不再受水旱之擾。為了防衛鳳山縣城,在城牆四角建立6座砲臺,並在城的四週挖掘護城河,又在六座城門興建城樓,工程直至道光18年才完工。

清代的鳳山衙門興址即是今天的高雄縣警察局,重要的建築如鳳儀書院等均在光遠路附近。鳳山從乾隆末年到清末,一直都是臺灣南部文化、政治和軍事的要地,這點可以從其建築種類上得知。找尋一座古城的範圍應是研究一個城市發展、變遷的重要基礎,再配合分別古蹟的種類,輔以時序排定的話,城市的內在發展方向便可有大致的輪廓,例如鳳山,早年即是以光遠路為中心,向兩側發展。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撰寫者
    周彥文
  • 創作者
    周彥文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86/01/15

    出版日期
    民國/戰後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出版者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