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張照片中的是民國45年(1956)所拍攝的下美崙中美路上一位騎著機踏車的男子。機踏車,全名為:「機器腳踏車」,英文直翻為:「摩托車」,在臺灣則有:「機車、歐兜賣」的別稱。而香港與澳門稱其為「電單車」,東南亞的華人則稱其為「摩哆」。在當時的年代要擁有一臺機器腳踏車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在那個戰爭結束後百廢待興、艱苦的年代,擁有了一臺機車相當於自身擁有不小的財力。因此,在一個地區若有人擁有一臺摩托車的話,除了拉風以外,也是相當特別的事情。照片由孫榕澤提供。
在此張照片中的是民國45年(1956)所拍攝的下美崙中美路上一位騎著機踏車的男子。機踏車,全名為:「機器腳踏車」,英文直翻為:「摩托車」,在臺灣則有:「機車、歐兜賣」的別稱。而香港與澳門稱其為「電單車」,東南亞的華人則稱其為「摩哆」。在當時的年代要擁有一臺機器腳踏車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在那個戰爭結束後百廢待興、艱苦的年代,擁有了一臺機車相當於自身擁有不小的財力。因此,在一個地區若有人擁有一臺摩托車的話,除了拉風以外,也是相當特別的事情。照片由孫榕澤提供。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