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作者吳國豪,指導教授劉景平博士,出自國立嘉義大學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發表於2007(民國96)年6月。內容探討不同茶樹品種(系)及採摘時期所採摘之茶菁及製成綠茶後,兒茶素含量變化與茶樹芽葉農藝性狀間之關係,提供利用茶樹芽葉之農藝性狀做為間接選種指標,以選育具高兒茶素含量之茶樹品種(系)。
研究者以茶改場魚池分場品種保存園內187個品種(系)茶樹作為材料,分為大、小葉種及野生山茶三種型態,於2005(民國94)年3月至11月間之春、夏、秋、冬季,採集一心二葉之採摘標準,探討農藝性狀、咖啡因、多元酚類、總游離胺基酸、兒茶素含量之變化及彼此間之關係。結果顯示,不同茶作季節之芽葉農藝性狀第一、二節間徑寬、葉長、葉寬、葉厚及葉綠素含量值,大、小葉種及野生山茶均以春季最大;多元酚含量部分,大、小葉種均以冬季茶作最大;總游離胺基酸含量部分,大、小葉種以春季最大;咖啡因於大、小葉種間無顯著差異,野生山茶則以夏季茶作最大;總兒茶素部分,小葉種於秋季茶作最大,大葉種以冬季茶作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