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從阿里山茶產業論茶葉與食品安全

      本論文作者黃毓諄,指導教授李俊毅博士,出自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發表於2014(民國103)7月。內容探討茶葉農藥殘留的檢驗標準,以阿里山茶產業為實證討論個案。
       阿里山茶在臺灣本就已供不應求,在全球貿易自由及市場開放下,大量進口茶葉, 茶相關業者趁此時機將進口越南茶混充阿里山高山茶販售謀取利益,不僅影響臺灣茶農及高山茶品牌,亦影響國家形象。 衛生署認定,市售包裝茶中,只要有1%產自臺灣,產地就可標示「臺灣」,因此國外進口劣質茶混充嚴重。自由進口茶葉以越南茶為主,因美軍在攻打越南時曾大量使用化學武器落葉劑(俗稱橙劑/Agent Orange),至今殘留的濃度仍高,影響人體免疫系統。由於相關檢驗與檢疫法規標準不一,使混充茶難以防範。農藥殘留問題是全世界的課題,為捍衛茶葉的食品安全,也為無污染的健康環境,應重視農業栽培安全,發展無毒永續農業, 提升品牌競爭力俾利於臺灣茶葉行銷國際。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陳雙君
  • 創作者
    黃毓諄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14/07
  • 媒體類型
    文件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