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螺溪石硯製作工序

螺溪石硯的製作工序從螺溪石的選材、裁切之後,進行加工設計,接著開墨堂、挖鑿墨海(又稱硯池),並且在硯額的位置,雕刻裝飾,增加藝術美感,以臺灣普遍的做法為浮雕、淺浮雕為主。經過油石、砂紙研磨過後,用水清洗,確認硯臺研磨的工作是否確實,最後一道工序則是上蠟。

1.選材:

螺溪石作為硯臺,必須先確認石頭的品質,品質好壞的判斷,可從石頭本身觀察,如觀察石頭表面石皮、石脈肌理、形狀等。另外使用雕刻刀,刮磨石頭表面,觀察刮磨出的是否有白色柔細粉末產生,刀銼之處,石面光滑細密,無粗糙顆粒,且無其他雜質,此為良好的螺溪石。

2.裁切和整平:

以實用型硯台為例,將螺溪石用切割機進行裁切,去掉兩側石皮,取中間石料。再以手持電動工具修整裁切不平整處,後用複合式加工機進行整平工作。

3.開墨堂、挖墨海

早期開墨堂是用鐵鎚、鑿子、鎢鋼刀等工具人工開鑿,現在以複合式加工機開墨堂較以往方便許多。墨海的話則是手拿電動或氣動工具,夾附各式鑽石磨具研磨成形。

4.研磨

經敲鑿、車削、切割等工作,皆會在石材上留下粗糙的紋理,因此需要仔細的研磨,使石材的表面呈現出細緻光滑。研磨的方法有許多種,不同的造型需搭配不同的研磨技巧。如可用水磨機,做硯背的整平工作;其他一些特殊角度的部分,還可以用油石手工研磨。如果以較細的砂布或砂紙,再加以砂磨,則可以得到更細緻的表面與更流暢的線條與外觀。

5.雕刻

雕刻的工法,變化萬千,可運用的題材,亦相當豐富。以傳統的雕刻刀,點點滴滴仔細雕刻,或配合使用電動雕刻刀增加效率,甚至採用氣動的工具,達到快速的效果,都需要謹慎的操作。臺灣普遍的做法為浮雕、淺浮雕為主,亦有圓雕(又稱為立體雕)。

6.清洗與上蠟

經雕刻、研磨之硯臺表面,會留下一些石粉,必須用水加以清洗。洗過的硯臺,可以看出研磨的工作是否仔細,是否尚有部分地方忽略,如果確定以上工作都無問題,最後一道手續就是上臘。

上臘會將石材的原色完全顯現出來,上臘方式有很多種,以表達不同成品的風格。臘可以使用蜜蠟或蠟燭,亦可使用地板臘。上臘的時候,必須在石材上加熱,方能使臘溶解而吸附在石材上。加熱的方法有三,分述如下:

(1)日曬

選擇日光強烈之處,使石材充分吸熱,待溫度升高,再行上臘。

(2)水煮

將硯石放於鍋中,加水燒至沸騰,撈出硯石,用乾布擦乾水分,即刻上臘。

(3)噴燈

直接以噴燈噴火於石材上,達到加熱溶蠟的效果。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陳君威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