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移精變氣

「移精變氣」一詞出自《黃帝內經》一書。《黃帝內經》大約成書於戰國至西漢間,由《靈樞》和《素問》兩部分組成。《素問》的〈移精變氣論〉記載:「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可知「移精變氣」和「祝由」都是古代的治病方法。


清代醫者高士宗對這段話的注解是:「導引謂之移,振作謂之變。祝由者,祝其病所由來,以告于神也。」「移精變氣」的字面意義是調節精神、變換氣質,改變「氣」的運行。例如調攝情緒,轉移或分散意念的慣性反應,藉此緩解外在刺激引起的內在之「氣」的混亂,就能避免後續引發的病痛、症狀。就像《素問》的〈上古天真論〉所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指人能向內護守意念,維持心境清靜,疾病將無從産生。


祝由之術,是向鬼神祝禱,祈求解除病人的痛苦。例如高士宗說,「氣機微有不和」之時,「祝由以告于神,而病即已」。又如明代醫家張介賓 (1563-1640)所說的,祝由是「符咒、禁禳之法」。魏晉以來,道士也用移精變氣法,自我修煉,或為信眾祛病、祈福。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資料來源
    香港蓬瀛仙館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移精變氣法」詞條:http://zh.daoinfo.org/wiki/%E7%A7%BB%E7%B2%BE%E8%AE%8A%E6%B0%A3%E6%B3%95
  • 時間起
    漢朝(前202年劉邦稱帝)/臺灣史前的金屬器時代(如十三行文化、蔦松文化、靜浦文化…)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