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精變氣」一詞出自《黃帝內經》一書。《黃帝內經》大約成書於戰國至西漢間,由《靈樞》和《素問》兩部分組成。《素問》的〈移精變氣論〉記載:「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可知「移精變氣」和「祝由」都是古代的治病方法。
清代醫者高士宗對這段話的注解是:「導引謂之移,振作謂之變。祝由者,祝其病所由來,以告于神也。」「移精變氣」的字面意義是調節精神、變換氣質,改變「氣」的運行。例如調攝情緒,轉移或分散意念的慣性反應,藉此緩解外在刺激引起的內在之「氣」的混亂,就能避免後續引發的病痛、症狀。就像《素問》的〈上古天真論〉所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指人能向內護守意念,維持心境清靜,疾病將無從産生。
祝由之術,是向鬼神祝禱,祈求解除病人的痛苦。例如高士宗說,「氣機微有不和」之時,「祝由以告于神,而病即已」。又如明代醫家張介賓 (1563-1640)所說的,祝由是「符咒、禁禳之法」。魏晉以來,道士也用移精變氣法,自我修煉,或為信眾祛病、祈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