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時期,臺灣漢人已有吸食鴉片的習慣,且人數不斷增加。在1895年(清光緒21年)臺灣割讓給日本時,全臺吸食鴉片的人口比例,幾乎已占總人口的6.54%,可見鴉片影響的程度。
「降筆會」又稱「鸞堂」,是以「扶鸞」為主要儀式,進行神人溝通的宗教組織。傳統的「扶鸞」,是由正鸞生手持人字型、桃木製成的「鸞筆」,在沙盤上寫下所感應到神明傳遞的字。「扶鸞」之前,會先請神降臨在正鸞生身上,「扶鸞」之後,會送神,並將神明訓誨向大眾宣講。
1893年(清光緒19年),宜蘭縣人吳炳珠與莊國香二人前往廣東陸豐縣,看見鸞堂能教化民眾,還能協助戒除鴉片煙引,學習之後回臺開設鸞堂,協助臺灣民眾戒煙。
「鸞堂戒煙」的方式,是讓有心想要戒除鴉片煙癮的人,一起坐在神明前祈禱,經過「誦經」、「上香」、「燒紙錢」、「點燈」……等儀式後,待神明降鸞,並透過鸞筆在砂上書寫文字,經鸞生解讀神明的旨意後,再將混有香灰、淨砂的神水給戒煙民眾服用,接著向神明宣誓:「自此刻起,停止吸食鴉片,徹底毀壞吸食用具,虔誠祈願自己持之以恆,度過因戒斷而不舒服的歷程,順利戒除煙癮。」確實,有許多的成癮者是透過這樣的過程,而成功地擺脫了鴉片的糾纏。可以見得,宗教醫療在鼓舞人心勇於面對生命的關卡所扮演的角色,十分地正向而有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