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祝由

「祝由」一詞,見於中醫典籍《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成書於戰國至西漢之間,內容由《素問》和《靈樞》組成,在《素問》的〈移精變氣論〉中,記載黃帝問岐伯:「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鍼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意思是,黃帝聽說和自己同時代的人,用藥物或針、石刺激體表的方式,都不一定能把病治好,但很久以前的人們注重「移精變氣」,用「祝由」就能治病。岐伯告訴他:「往古人居禽獸之閒,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官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鍼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所謂「移精變氣」的字面意義是調節精神、變換氣質,改變「氣」的運行。例如調攝情緒,轉移或分散意念的慣性反應,藉此緩解外在刺激引起的內在之「氣」的混亂,就能避免後續引發的病痛、症狀。古人關注自身與大自然之間的協調,氣候寒冷時活動筋骨,炎熱時就在陰涼處休息,心理常保清閒與知足,所以可以「移精變氣」的方法來維持健康。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時間起
    年代不明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