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醮」在古籍中,當動詞,有祭祀之意,如《高唐賦》說的:「醮諸神,禮太一。」;當名詞,指僧侶、道士設壇祈神求福的過程。


葛洪《抱朴子》的〈仙藥〉篇記載:「凡見諸芝,且先以《開山卻害符》置其上,則不得復隱蔽化去矣,徐徐擇王相之日,設醮祭以酒脯,祈而取之,皆從日下禹步閉氣而往也。」意指道士入山,見到「芝」這種植物,先取《開山卻害符》蓋在「芝」上,使它不會隱去、消失,然後再選王日、相日等合宜的時間,準備酒、乾肉等供品,設醮祭拜、祈祝之後,在陽光下,行禹步、閉著氣摘取它。由此可知,六朝道士認為醮是設壇、祭拜之意。


「齋醮」一詞,是對道教儀式的傳統稱呼。「齋」原指清潔,中國古代祭祀之前必先齋戒沐浴,杜絕邪物和嗜欲,才能上交神明;道教繼承古制,進行儀式前也清心潔身。「齋醮」合稱,指道教的祭禱儀式,設壇擺供,誦經禮懺。早期道教儀式較簡單,陸續經過南朝陸修靜、北朝寇謙之等人的整理,才形成較完整的軌範,出現「靈寶六齋、九齋、十二齋」等齋法。後經唐、宋、元各代,道教各派在各地發展而又有變異,其中以帝王所行的齋醮規模較大,乃為國祈安之用。北宋初年編纂的《太平廣記》一書,收錄《玉堂閒話》的故事,其中一則提到有個地方名為「選仙場」,相傳是每年中元節,能超拔有道之士上昇仙界,因此許多有心昇仙的人們,便在這一天於此築壇,進行科儀,設置齋醮事宜,焚香祝禱,再等七日之後飛昇上天。


清代編纂的《安平縣雜記》記載:「臺俗尚王醮,三年一舉,取送瘟之意也……。」指臺灣奉祀王爺的宮廟,每三年舉行一次醮典,最後把王船送入海中燒化,象徵送走瘟疫之神,以求闔境平安。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網站:「醮」
  • 時間起
    年代不明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