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南市省躬社聖化堂符水

這張照片拍攝於臺南市省躬社聖化堂。


此堂原為草庵,創建於1901年(清光緒27年),原本是講經勸善的場所,日治時期為了避免日本人破壞廟宇,以「社」為名,光復後改名為「聖化堂」。主祀神明是關公,關公生前為漢末三國時的將領關羽,參與眾多戰役,因忠義勇武、正氣凜然,成為大眾效法的對象,死後受人尊崇,推尊成神。關公又被稱為關聖帝君、恩主公、關恩主,但在省躬社聖化堂稱之為「文衡聖帝」。


省躬社聖化堂屬於鸞堂,是固定舉行扶鸞活動的宗教團體,精神生活方面,以儒家四書、五經的義理為準則。省躬社聖化堂正殿兩側的走道和對面宋江壇的門口,都放有臉盆,盆中盛水,水中有燒化的符灰和一小段的芙蓉葉。進入正殿或活動場地之前,居民拿起芙蓉葉,沾了符水後,灑在頭上、身上,以求去除邪穢、潔淨自身的效果。這也意味著,人們將正殿或舉辦活動的地方,視為神聖的場域,藉著沾、撒符水的動作,淨化身心內外,這是為了象徵性地保持殿堂的純淨,提醒自己用澄澈如水的心,向大眾也向神明學習慈愛的心懷、沒有染污的言行。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不明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