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南市省躬社聖化堂鸞筆

照片拍攝於臺南市省躬社聖化堂。


省躬社聖化堂原為草庵,創建於1901年(清光緒27年),原本是講經勸善的場所,日治時期為了避免日本人破壞廟宇,以「社」為名,光復後改名為「聖化堂」。主祀神明是關公,關公生前為漢末三國時的將領關羽,參與眾多戰役,因忠義勇武、正氣凜然,成為大眾效法的對象,死後受人尊崇,推尊成神。關公又被稱為關聖帝君、恩主公、關恩主,但在省躬社聖化堂稱之為「文衡聖帝」。


省躬社聖化堂屬於鸞堂,精神生活方面,以儒家四書、五經的義理為準則,每月固定在幾個晚上,舉行扶鸞活動。扶鸞之時,神明垂降人間,正鸞生手中扶著的鸞筆會自動在沙盤上寫字,當旁邊的鸞生認出它是什麼字,就記錄下來,鸞筆便再寫下一個字,用這種方式構築一句又一句、一段又一段內容,給予人們指點。每次扶鸞都需要動員數人,是珍貴、莊嚴的時刻,民眾如果有所祈問,必是生活中重大的抉擇,例如在醫藥不發達的年代,人們罹患重症奇病,有時會到鸞堂請神明賜方,神明便透過扶鸞指示藥名、劑量、必須服用的帖數。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不明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