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多數鸞堂,神明皆降鸞於乩筆,再書寫在沙盤之上,透過文字來給予信眾指示,這種方式在當地被俗稱為「文乩」。有別於「文乩」,受鎮宮是帝爺公(玄天上帝)直接降駕於乩身身上,透過乩身的動作或口語傳達,直接對信眾進行相關問題的指示,俗稱為「武乩」。在面對信眾求醫時,文乩大多會採開立藥方讓信眾回去煎煮服用的方式來治病;而武乩除了開立藥單之外,還會透過直接接觸信眾來進行治療。此外,乩身還會透過開立符籙,來醫治信眾的各式疾病。
早在1898年(明治31年),吳添自海峽對岸武當山恭請帝爺公至小埔社供奉,初祀於自家中時,就因提供村民問事而聲名遠播。此後建成埔里受鎮宮之後,更因帝爺公治療精神疾病患者十分見效,而廣為人知。
廟內年長的耆老回憶,過去曾有信眾帶著家中罹患精神疾病的親屬前來廟中尋求協助,當該名患者發病時,在廟裡四處奔跑、大呼小叫,當下北極玄天上帝的乩身就現場手繪一張靈符給他的家人,讓他們將靈符燒化後,加入飲水中讓該名病患立刻服下,而那名病患也竟然在飲下符水後就立刻安靜了下來,實在是讓現場的每一個人無不嘖嘖稱奇。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