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有二,一是嘉義民雄保生大帝廟內的「神方活骨」刻塑,二是刻於殿外,右上角題記是:「保生大帝採藥途中 搶救被虎咬死江仙官書童」。兩圖側重的情節不同-前者以野外為場景,闡釋「吳真人施用法術,讓已死的書童復活」的情節;後者以廳堂為背景,桌後站著兩、三位身穿官服的人,吳真人掐訣念咒,準備將書童重新化為枯骨,以便示信於官吏等。
此廟主祀保生大帝,興建時間可以上溯到1754年(清乾隆19年)。保生大帝通常指北宋人吳夲,生前行醫,救人無數,死後受人祭拜、奉而為神,又稱為「大道公」。
傳統廟宇彩繪、雕塑的用途之一,是呈現神明的相關傳說,以傳達信仰精義,此廟至少有七幅圖像描述保生大帝事蹟,這兩幅即「神方活骨,江張從師」其中情節較明確者。清代人顏蘭撰寫的〈吳真君記〉,描寫吳真人雲遊天下時,見到一具失掉左腿的白骨,便以柳枝做義肢,念咒、噀水使之復生。枯骨復活後,哭著尋找他的雇主,於是吳真人收他為徒,帶著他巡遊各地。直到他們遇見同安知縣江仙官,吳真人才知道他所救活的是江仙官的書僮,先前被虎咬死。江仙官不相信死人能復活,便請長官評斷。這位長官也認為死者不能復生,便要求吳真人把書童重新化為白骨,只見吳真人再次咒水,書童散為枯屍,江仙官因而棄官,追隨吳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