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明治35年),日本殖民政府治台之初,大溪當地仕紳江序益先生與王天恭、李才旺二人,獲知在竹東沙平地方崇祀三聖恩主(關聖帝君、孚佑先祖、九天司命),神靈顯赫,於是前往求其分靈回到大溪,奉祀於江序抱先生家宅。其後開設「鸞堂」,隆重開壇降筆,為民眾解疑難勸善渡厄。
百年前之台灣,醫藥發展遠不及今日發達,民眾罹患疾病時,廟中的藥籤就是當時醫療資源的選項之一。
從大溪普濟堂的藥籤櫃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廟中的藥籤簡單的分為男、女二科,每科各一百首。而大溪普濟堂的藥籤很特別的一點,就是幾乎每支藥籤除了籤紙上所寫的藥材和藥方之外,還需要搭配爐丹(廟裡香爐中的香灰)一起煎煮,才能獲得神力的加持,使陳年痼疾得以痊癒。但在醫藥資源發達的今日,求取藥籤的民眾也已經日益稀少,從廟方將藥籤櫃擺放在偏殿的角落這個舉動,就能夠看出大溪普濟堂藥籤的興衰與起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