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隆外木山協安宮王爺乩身開藥

外木山「協安宮」的由來,源於1918年(大正7年),基隆嶼海面出現了一艘王船,王船伴隨著鑼鼓聲,緩緩開進了外木山內,村民感到十分神奇,便將王船留下,並誠心供奉了起來。日久,王船的船身逐漸腐朽,村民於是搭建草寮並重建王船。1966年(民國55年)時,更由神轎親自踏地擇址,於現址建立廟宇,並正式命名為「協安宮」。


根據當地耆老表示,由於早年當地對外交通不便,醫療資源相對不甚發達。當時廟中的確有王爺的乩身,會針對信眾身體不適的問題,開立藥方。


根據曾擔任過總幹事的張源堂先生表示,他曾經因好奇,私下詢問過王爺的乩身,「究竟王爺是如何透過他來開藥?」乩身透漏,王爺會顯現要使用藥材的影像,然後浮現在他腦中;乩身也強調,代言神明、替信眾開藥這項工作的乩身本人,自己本身對於中草藥的認識和使用上,也要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才能勝任。隨著時代的進步與醫療資源的普及,協安宮也早已不見王爺乩身為信眾開藥的身影了。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貢獻者
  • 時間起
    年代不明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