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拍攝於端午節當天,臺南市省躬社「聖化堂」的工作人員,將事先從山上取回的泉水,倒入橘色方型箱子裡,再加入燒化後的「扶灰」與「榕樹枝葉」,一一分裝在塑膠袋裡,準備在中午時,分發放給民眾的「午時水」。
省躬社聖化堂以儒家四書、五經的義理為生活準則,是定期舉行「扶鸞」活動的鸞堂。在鸞堂學習、修行的人都稱為鸞生,但舉行儀式時,負責主要工作者會身穿白色長袍,以示莊重禮敬。端午節當天,上午在省躬社聖化堂正殿舉行「扶鸞」活動,然後,居民在殿外的廟埕,依序「過七星爐」,再至正殿接受正鸞生行使的「消災解厄」儀式,離去前領取「午時水」。
宋代溫革的《瑣碎錄》記載:「五月五日午時,取井水沐浴,一年疫氣不侵,俗採艾柳桃蒲,揉水以浴。」臺灣方志《新竹縣志初稿》也說:「五月五日,以瓶貯水,曰午時水,積至終年不臭。」當地民眾領取「午時水」之後,或用來沐浴,或在煮沸消毒後飲用,無不希望避去疫氣,永保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