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隆外木山協安宮王船巡港

相傳外木山「協安宮」興建的由來,源自於1918年(大正7年)時,基隆嶼海面出現了一艘王船,伴隨著鑼鼓聲,王船緩緩開進了外木山內,村民感到十分神奇,於是便將王船留下,並供奉起來。日久,王船船身開始腐朽,村民為此搭建了草寮奉祀,並重建王船。1966年(民國55年),由神轎親自踏地擇址,於現址建立廟宇,正式命名為「協安宮」。


當地居民大多捕魚為業,在從事海上作業時,時常需要面對瞬息萬變的氣候以及海象,有時,在海上也會遇到漂流屍或經歷各種船隻意外事故,這些或多或少對漁民們在出海作業時的心理造成衝擊,極需要心靈的支持與慰藉,所以協安宮中奉祀的「五府王爺」與「天上聖母」,就成為他們出海工作時的寄託。王船每年定期在王爺聖誕時「出海巡港」,就成為了地方上一件重要的活動。


無論是保佑漁獲豐收,或是祈求海上作業順利,甚至保祐海面船隻與周遭人員一切平安;都成為了王船出海巡港的重要任務。從早期只有幾艘小型舢舨,載著王船在外木山漁港港口略為巡視,到現在由十數艘大型作業用漁船所組成的船隊,範圍更浩蕩地遍及瑞芳深澳漁港、金山磺港、萬里龜吼漁港以及大武崙漁港等地,由此可見,縱使在科技發達的現在,面對茫茫大海時,仍然需要依靠宗教的力量尋求協助。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資料來源
    高旗,〈外木山協安宮歷史沿革與王爺祭王船(遊江)觀察筆記〉
  • 時間起
    年代不明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