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士林神農宮

跟士林神農宮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士林神農宮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士林「神農宮」,最早被稱為「芝蘭廟」,其緣由可上溯至1709年(清康熙48年)下樹林埔的「福德祠」。當時,士林本地幾乎都還是一片片的農田,當地先民不免俗地在田地附近的土地,祭祀與土地最有相關的神祇─「福德正神」。1741年(清乾隆6年),福德祠因為被大水沖毀,先民們於是將廟址遷建至「芝蘭街」(即現址),「芝蘭廟」的名稱由此而來。


在1803年(清嘉慶8年)時,當時任職淡水廳同知的「胡應魁」到此巡視時,看到廟宇外觀建有「燕尾翹脊」,認為以土地神的神格,用這樣的建築實在是有違禮制,與地方人士商議過後,改奉祀同為守護農業的「神農大帝」為主祀神。


士林神農宮歷經清乾隆、嘉慶、道光到光緒朝,以及日治昭和時期再到民國,都陸續有重修及擴建的紀錄。可見當地居民對於神農大帝護祐地方農、醫相關事務的靈驗,使民眾感念在心,才會在這麼長時間的歲月裡,世世代代仍繼續保持對祂的無限崇敬。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士林神農宮 / 撰寫者: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508526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所在地-地址
臺北市士林區前街74號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5.09791
所在地-經度
121.526239
是否開放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