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拍攝於臺南市省躬社「聖化堂」。
省躬社聖化堂原為草庵,創建於1901年(明治34年),以講經勸善為主,日治時期,為了避免日本人破壞廟宇,以「社」為名,光復後改名為「聖化堂」,主祀神明是「關公」。關公生前為漢末三國時的將領關羽,以忠義著稱,又被稱為關聖帝君、恩主公、關恩主,省躬社聖化堂則稱之為「文衡聖帝」。
殿外大門上方橫樑的彩繪,正中央畫著筆墨紙硯,兩旁分別畫著「四書」和「五經」,「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即《詩經》、《禮記》、《尚書》、《周易》、《春秋》。我們由社名「省躬」可知,前賢們期望出入殿堂的子弟們,能常存「反躬自省」之心,同時重視經典義理,在生活中實踐。中央石獅外側,柱子上刻有對聯,上聯是「省護群黎赫濯神靈霑雨露」,下聯是「躬驅萬病調劑藥方起瘡痍」,「省」、「躬」二字鑲嵌廟名,上聯說明神明力量廣大,能守護蒼生;下聯的「躬」字,當名詞時指身體,當副詞時是親自做某事的意思,「起」是動詞,拯救、提昇、改善之意,「瘡痍」指身體上的傷口,也指傷害、災害或受困的民眾;整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神明能對治人身的創痛,二指神明是聰明正直的,能帶領眾多受困的生靈脫離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