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投慈生宮旁古圳渠

北投慈生宮旁古圳渠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北投慈生宮旁古圳渠

「唭哩岸」為臺北盆地較早發展的地區,其發展起源可追溯自明末清初。有部份證據顯示,早在明代晚期,就已有漢人移居至此地的足跡,到了清代,就有相關的文字資料證明。


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一個十足的農業社會,先民渡海來臺時,大多從事農業活動以尋求三餐溫飽;於是,水資源對於他們而言格外重要。例如:現在仍然能看到部分實際景物的「八仙圳」。


八仙圳源自於北投的磺溪,為早期灌溉「關渡平原」的主要供水渠道。據慈生宮中耆老表示,早期如八仙圳這些水圳,還可以提供小型船隻的航運,當時藉由船運之便,許多從中國大陸運來淡水港的南北貨,可以很快地從這些圳渠運往更內陸的地方,而八仙圳的起點,正是「慈生宮」;所以,慈生宮在早期可以說是繁榮一時,附近也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商號或藥材舖。現在這些景象,已隨著水圳的逐漸淤塞,走入陳年往事之中。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所在地-地址
臺北市北投區立農街一段321號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5.119684
所在地-經度
121.50702
是否開放
所在地-名稱
北投慈生宮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