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州廳界

照片中所指稱的「州廳界」,指的就是臺中州與花蓮港廳的分界。由於道路在抵達大水窟的西側時,所行走的中央山脈主稜就是兩行政區的分界線,故日人便在大水窟西側的路旁立下「州廳界」木造碑體,並疊砌石造臺基,興建涼亭供行旅休息。該照片應為攝影師站在大水窟北緣,並向西南拍攝州廳界建物的樣貌;但由於該地位處大水窟山與南大水窟山之間的鞍部,故木造的涼亭和界碑皆因強風而消失,僅餘石砌臺基供人遐思;然而,前人在大水窟遺留下來的足跡,並不僅僅投射在州廳界遺址上頭。在大水窟北側,晚清開鑿的八通關古道路徑就由西向東縱橫,並與日八通關越道路來一場「時空邂逅」;東側則有清營盤遺址,讓人遙想當年廣東飛虎軍在此艱苦生活的景況。《東臺灣展望》作者毛利之俊在書中提及,他花了約三天的時間走了約20里(約78公里)路程的八通關道路東段,之後向西走了約9里餘(約35公里),最後從台中州的東埔離開。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毛利之俊,《東臺灣展望》(東臺灣曉聲會,1933)
  • 撰寫者
    陳伯榕
  • 創作者
    毛利之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3/04/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