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水窟的草原

這張照片應當是毛利之俊一行人離開大水窟駐在所,準備往州廳界北行之時所拍攝的。在這片平緩柔美的高山草原上,可見美麗的「山躑躅」(躑躅即杜鵑之意)點綴其間,並可望見正中央有一明顯凹地。此即「大水窟池」的所在地。近年來大水窟南緣新設一太陽能板的山屋,成為大水窟一帶唯一的現代建設;至於照片後方的壯麗山巒,《東臺灣展望》作者毛利之俊描述,由左而右分別是一萬二千尺(約3636公尺)的大水窟山,以及中央山脈最高聳的一萬二千六百五十尺(約3833公尺)的秀姑巒山山稜。八通關越道路在通過州廳界,並進入臺中州的轄域後,便沿著陳有蘭溪山腰緩緩下行。其後陸續會再經過南、躑躅、秀姑巒、巴奈伊克、八通關、觀高、對關、樂樂等八處駐在所,之後便可抵達西段起點東埔。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毛利之俊,《東臺灣展望》(東臺灣曉聲會,1933)
  • 撰寫者
    陳伯榕
  • 創作者
    毛利之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3/04/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