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從大水窟南望

離開米亞桑往大水窟駐在所前行的路段,短短3.7公里的里程,海拔高度卻足足攀升了將近500公尺;然而也因為行經這段陡直的山坡,當登山客抵達大水窟駐在所,並回眸觀望來時路時,臺灣山地所謂「山高谷深」的景觀便可一覽無遺。該照片即為毛利之俊一行人行抵大水窟駐在所時,向南眺望山景所見。照片中右上方有一險峻山峰,即號稱「東臺一霸」的新康山,而層層山巒向下延伸,就會接到深邃的拉庫拉庫溪谷;此外,照片中的白木林景觀,《東臺灣展望》作者毛利之俊提到這是原住民在此焚燒游獵所造成,實則可能性不高。臺灣高山白木林的生成原因,多半和雷擊等因素促成的森林大火有關;然而,高山地區的枯木分解速度很慢,故遭焚燒的杉木雖已壞死,但仍殘存枯材,形成所謂白木林景觀。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毛利之俊,《東臺灣展望》(東臺灣曉聲會,1933)
  • 撰寫者
    陳伯榕
  • 創作者
    毛利之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3/04/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