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馬西桑(mashisan)駐在所

馬西桑駐在所初設於明治44年(1911),和太魯那斯同為拉庫拉庫溪流域的元老級駐在所,最後都因大分事件的因素,於大正5年(1916)2月1日撤廢;歷經近十年的寒霜後,該駐在所終於在馬西桑支線的開通下復設。在理蕃道路的興築及托馬斯砲台的武力威嚇下,沿線的米亞桑、太魯那斯、伊博庫、馬西桑等諸部落不得不向官方屈服,並進一步成為日方教化撫育的對象。因此,該線兩大駐在所皆設有乙種蕃童教育所。該照片人員後方的華麗建築物,即是馬西桑蕃童教育所,左側建物才是駐在所本體。其中,蕃童教育所的大門入口採「入母屋破風」,而「入母屋造」屋頂亦採用比太魯那斯教育所更多變的表現手法;此外,兩棟建築物的屋脊收尾處皆立有幾何造型的「尖頂飾」。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毛利之俊,《東臺灣展望》(東臺灣曉聲會,1933)
  • 撰寫者
    陳伯榕
  • 創作者
    毛利之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3/04/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