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十三里的一本松

此圖為「十三里」的一本松樣貌,《東臺灣展望》中描述,離十三里駐在所約五六丁,行走在三千尺的斷崖上,往右側眺望便能看到此景。「十三里」之名的由來,在於其距東段起點玉里,正好是13日里(約51公里)的路程,而其又名「多美麗」,實源於十三里的日文譯音「Tomiri」;然而,多美麗的譯名可謂當之無愧!由於十三里駐在所位於伊霍霍爾溪與拉庫拉庫溪主流匯流處,上方約一千尺之差的高稜上,展望十分良好,加上該地以松林景觀聞名,故造就出該照片中以松木陪襯的壯闊山景;現今十三里駐在所本體雖已不存,但石造建物的遺留仍可讓人遙想當年的規模。除了木炭窯遺址,該處現存最壯觀的風景就是駐在所前的石砌巨牆與大門石階。該石牆規模巨大,主體以人字形砌法堆疊,邊角則採一字型砌法,不僅有長久穩定石牆的功能,還兼具美感,故登山客行經此地,莫不因其工法而震懾。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毛利之俊,《東臺灣展望》(東臺灣曉聲會,1933)
  • 撰寫者
    陳伯榕
  • 創作者
    毛利之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3/04/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