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蕨駐在所

該照片的蕨駐在所今址即為瓦拉米山屋。該地被日警稱為「蕨」的原因,一般均認為與該地蕨類眾多有關;然而,《八二粁一四五米:八通關越道路東段史話》一書之作者林一宏認為,該地名可能源自當地布農地名「maravi」,亦即「大家一起跟著某人去做某件事」之意。後來日人發現其和「蕨」(warabi)的日語讀音極為相近,遂將此地命名為「蕨」。現今則多將其日語讀音直譯為「瓦拉米」;蕨駐在所是繼佳心駐在所後,另一地位較高的駐在所,故其所配置的員額較多,且除了駐在所本體,尚有官舍、酒保(警備職員的專屬食料雜貨商支店),以及供行旅住宿的「客間」。其中,該駐在所的酒保是昭和10年(1935)以後才出現,原因是桃林駐在所在該年遭裁撤,故將酒保移至此處;該照片為蕨駐在所入口的樣貌,當中可見鋪著枕木的緩坡、修剪過的灌木,以及「冠木門」。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毛利之俊,《東臺灣展望》(東臺灣曉聲會,1933)
  • 撰寫者
    陳伯榕
  • 創作者
    毛利之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3/04/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