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鹿鳴橋

臺灣山地地勢陡峭、山高谷深,故若要在山地興建橋梁渡溪,架設鐵線橋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該照片中的鹿鳴橋為八通關越道路東段的首座鐵線橋,當中可見架起橋板的主索、吊線和護欄;若放大檢視,還可見橋身兩翼有「定風索」加以固定,使橋面更加穩定。日治時期鹿鳴橋的特殊性,在於其經歷過兩次改建,而自第一代的橋樑開始,其橋門便都是鋼筋混凝土造,而非大部分的木造橋門,其重要性可見一斑。現今可供旅人行走者,為西元1980年代落成的第四代鹿鳴橋;至於《東臺灣展望》中的鹿鳴橋照片,推測為西元1930年代改修的第二代鹿鳴橋。該橋位置略低於今者,而其在拉庫拉庫溪南、北岸的橋門皆有留存,橋門上則刻有「鹿鳴橋」三字。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毛利之俊,《東臺灣展望》(東臺灣曉聲會,1933)
  • 撰寫者
    陳伯榕
  • 創作者
    毛利之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3/04/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