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奇密公學校

「奇密」為今日瑞穗鄉奇美村舊稱,而其源自於阿美族語社名「Kiwit」,即「蟹草」(正式名稱叫海金沙,是一種蕨類植物)之意。漢人則將之音譯為「奇密」。早在清廷尚未封山劃界之前,該社即被記載於《東征集》、《諸羅縣志》等文獻上,並屬於當時所稱「崇爻九社」的一部分。當時的譯名並有機密、芝密等。直到光緒5年(1879)時始正式稱為奇密;此後該稱呼一直沿用到昭和12年(1937),才被改稱為奇美。由於奇美為秀姑巒溪沿岸的阿美族大社,故日治時期在此設有奇密公學校(大正14年(1925)創立,時稱為瑞穗公學校奇密分教場。隔年4月1日改制為奇密公學校),昭和16年(1941)三度改名為「奇美國民學校」。該校即今日奇美國小前身。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毛利之俊,《東臺灣展望》(東臺灣曉聲會,1933)
  • 撰寫者
    陳伯榕
  • 創作者
    毛利之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3/04/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