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獲得第19屆金馬獎最佳童星獎的周品君(前)從歐弟(左;後為羅宛琳)手中接過最佳童星獎;胖嘟嘟的周品君,在表達自己獲獎心聲時,也是一連串的感謝,但對自己第一次拍片就得獎,倒是他始料未及的。
「金馬獎」創立於1962(民國51)年,是全球第一個華語電影獎項,其目的是為促進國內電影事業的發展,獎勵優良國語影片和優秀電影工作者。第19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於1982(民國71)年10月24日晚上7點30分在臺北市國父紀念館隆重舉行,由蔣光超、胡茵夢主持,計有中外嘉賓2千餘人共襄盛舉。本屆金馬獎,在表演節目和頒獎人搭配方面,頗見巧思。金馬奔騰19年後,在邁向「國際化、專業化、藝術化」的發展目標下,1982(民國71)年的金馬獎,可說愈來愈接近目標。本屆有四段式《光陰的故事》一片,開啟臺灣新電影開端。藉由臺灣新電影風格與金馬評審制度之嚴格與執著,使得金馬獎的口碑漸受到香港與大陸電影界之肯定。本屆由「資深」童星羅宛琳及歐弟2人頒發最佳童星獎,由《在那河畔青草青》的周品君獲獎。該片由侯孝賢導演,鍾鎮濤、江玲主演,其構想來自於報上一則「保川護魚」的新聞,侯孝賢以此為出發點,從生存與環保的矛盾,透過父子間的衝突彆扭,照見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