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太魯閣峽口

明治43年至大正3年(1910-1914)五年理蕃計畫期間,時任總督的佐久間左馬太率領兩萬日本軍警攻打太魯閣,使各太魯閣族蕃社歸順,而後著手興建連通各部落的「理蕃道路」,開發山林資源、設立駐在所與「教化」原住民。昭和2年(1927),太魯閣峽谷被臺灣日日新報票選為臺灣八大景之一,慕名而來的遊客日漸增多。昭和7年(1932)蘇澳至花蓮的臨海道路拓寬完工,遊客可搭乘東海自動車的巴士藉陸路往來。同年成立東臺灣勝地宣傳協會,日本國立公園委員前來太魯閣進行國立公園候補地考察。當時,太魯閣峽與臺中州的交通,尚未連結,因此花蓮港廳與臺中州分兩頭進行興建連絡道路。終於昭和10年(1935)2月開通從花蓮港廳經太魯閣、合歡山至臺中州霧社的道路,此線道路改稱為合歡越道路。照片為當時太魯閣的入口牌坊。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毛利之俊,《東臺灣展望》(東臺灣曉聲會,1933)
  • 撰寫者
    曾乙正
  • 創作者
    毛利之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3/04/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