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斷崖的隧道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將原先清政府羅大春等人所開拓的北路改稱為「大南澳路」或「沿岸理蕃道路」,多次進行拓寬整修,並在大南澳路沿途設置七處駐在所,便於管理沿線的原住民部落。明治43年至大正3年(1910至1914)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五年理蕃事業,在最終所爆發的太魯閣戰爭中獲得勝利,讓總督府的勢力能夠完全掌握內外太魯閣的蕃社。因此,大正5年(1916)在此新開鑿連接宜蘭與花蓮港的東海徒步道,昭和7年(1932)更拓寬為汽車能通行的「臨海道路」。然而開鑿過程中常需要從高處垂吊至山腰,並無立腳之處,緊鄰著清水斷崖幾乎可以垂直看到腳下深邃無底的太平洋,將炸藥埋設於其中炸以便開鑿路面。在許多先人的努力下,這條堪稱世界級的臨海道路才終於完工。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毛利之俊,《東臺灣展望》(東臺灣曉聲會,1933)
  • 撰寫者
    曾乙正
  • 創作者
    毛利之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3/04/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