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薄(Papokupokukan),源於阿美族語,意為臼狀地形,漢人擷取首尾之音而稱薄薄,昭和12年(1937)日人以其地在花蓮市南邊而改稱為南埔,二次戰後更名為仁里。照片中的薄薄公學校創立於明治33年(1900年),大部分主要提供漢人、原住民、客家人等所設立的學校,僅有少部分的日本人就讀。由於主要提供臺灣在地居民的教育所設立的,通常帶有殖民式的教育,且師資仍不足小學校完善的教育(主要提供日本移民)。今日則成為現在花蓮縣吉安鄉的宜昌國民小學,也是經歷百年歷史的老學校之一。
薄薄(Papokupokukan),源於阿美族語,意為臼狀地形,漢人擷取首尾之音而稱薄薄,昭和12年(1937)日人以其地在花蓮市南邊而改稱為南埔,二次戰後更名為仁里。照片中的薄薄公學校創立於明治33年(1900年),大部分主要提供漢人、原住民、客家人等所設立的學校,僅有少部分的日本人就讀。由於主要提供臺灣在地居民的教育所設立的,通常帶有殖民式的教育,且師資仍不足小學校完善的教育(主要提供日本移民)。今日則成為現在花蓮縣吉安鄉的宜昌國民小學,也是經歷百年歷史的老學校之一。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