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臨港線一部分鐵道景觀

由此圖可看出為日治前期臨港線鐵道其中一部份的鐵道位置,一般來說,日治時代興建的鐵道幾乎為循環式,規模較大是以循環的鐵路為主幹,再分支出各種支線,以聯絡港邊的碼頭、倉庫、工廠等。當時的花蓮港沿岸並無天然良港,由於江口良三郎廳長的鼓勵之下,開始有了築港的契機,雖然港口的興建不是在江口廳長的任期下所興築的,當時也未被日本總督所接受,直到日治後期,因戰時所需以及自己自足的能力,花蓮港才開始被重視,並且規劃完善的築港計畫。花蓮港的臨港線,因北迴鐵路興建完成後,軌距由早期窄軌改為1067公厘的寬軌之後,臨港線也從原本的循環式改成支線式的鐵道系統。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毛利之俊,《東臺灣展望》(東臺灣曉聲會,1933)
  • 撰寫者
    王冠樺
  • 創作者
    毛利之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3/04/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