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馬太鞍公學校

馬太鞍公學校於大正13年(1924)4月設立,雖然學生以阿美族為主漢人次之,但並未以蕃人公學校的形式設立(日治時期的公學校多以漢人為主,另有蕃人公學校專提供臺灣原住民學習)。戰後,學校改稱為光復國小,並設有棒球隊與足球隊,為孕育臺灣重要青少年棒球的搖籃,如曹錦輝、周思齊、高國輝等。馬太鞍(阿美語:Fata’an樹豆之意)為花蓮境內最大的阿美族部落,位於馬錫山山腳下,由馬太鞍溪與烏卡蓋溪所沖積出來的沖積扇地區,早年阿美族人祖先來到此地,發現到處長滿「樹豆」,可當主食、常保不壞又容易生長,便在附近大量種植,因此通稱此地為馬太鞍。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毛利之俊,《東臺灣展望》(東臺灣曉聲會,1933)
  • 撰寫者
    曾乙正
  • 創作者
    毛利之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3/04/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