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殼港,今名「西定河」,發源於內木山和大竿林一帶山區,於中和國小附近匯合流入市區。但它來到今火車站附近,卻成漫流狀態,一遇大雨,即造成水災。日人治台後,為整建基隆港,首要エ作就是整治流入港灣的這些河川,近數十年來都會沿著河谷發展,森林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
蚵殼港中游,今西定路、安一路100巷一帶,地貌全然變換為建築房舍。圖右下方為聖心中、小學,原地係保安林地,也因建校需要解編。校園上方藍色高架橋樑,係為疏解密集人口,硬是在西定河上加蓋的快速道路,也改變了蚵殼港原始水文面貌。上方邊坡亦復如此,全然為建物所霸佔,自然景觀、水文狀況當然變成另一景觀。
在古地圖「臺灣北海岸暨雞籠島圖」左下方的暗色地帶有一條小溪,溪左寫有「Oester Banck:蚵蠣海岸」,並有一條小溪流出,此溪無疑地就是與石硬港(溪)交會的蚵殼港(溪),那條暗色地帶的小溪即「石硬港」。在石山溪合流處一片泥灘,叢生俗謂「水筆仔」的紅樹林,是一種胎生的稀有植物。拇指大的招潮蟹,海蟑螂肆意生息爬行,白鷺鷥亦棲息其間,憑添一番悠閒景象。此景永不復存在了,人們改變了景觀,改變了生態,自然也就不再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