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治臺後不久,為求軍事連輸上的便利,便打算將清朝遺留的羊腸小徑,拓寬成為軍用卡車也可通行的標準道路,從基隆一路到屏東。不過,起初這條道路並未建橋、僅鋪砂石,極為簡陋。直到1916年(大正5年),日本政府將此條全長461.7公里之碎石路,定名為「縱貫道」,並制定道路標準。屬於以國庫或地方經費改善養護之「指定道路」。至此,臺灣第一條具有公路雛形之縱貫道,也才算是真正形成,這條「台一線」公路一起點就在基隆市南榮路與愛三路交會口。
惟據現代官方資料,卻宣稱臺灣公路原點是臺灣省道公路系統的公路原點,就是其起始點和標示物,位於臺北市中正區的忠孝東路一段(臺5線)、忠孝西路一段(臺1線、臺3線共線)、中山南路(臺9線)、中山北路一段(臺1甲線)之交叉路口。戰後初期1955年(民國44年)至1995年(民國84年)曾於該路口設置復興陸橋,連接中山南北路並跨越縱貫鐵路,臺北鐵路地下化後拆除。現今路口西北角的中央大樓仍存以該陸橋命名的「復興橋郵局」。路口的東北角為中華民國行政院、東南角為監察院、西南角為臺北市議會舊址。顯與日治時期「日日新報」所載相左。
另根據公路總局考證,今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與忠義路口為「清代官道原點」,歷史可溯及荷治時代,該局計畫與台南市政府於此處設「台灣歷史道路原點」碑紀念。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