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臺灣茶葉發展圖

本照片為北臺灣茶葉發展圖。北臺灣種茶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文山堡曾自福建武夷山及北溪帶來茶苗栽種,自此茶葉栽種開始拓往臺灣北部區域。茶種自文山堡引入擺接堡,再引入引入海山堡。爾後八里坌堡分別由擺接、文山堡引進茶苗,桃澗堡,後再分別自文山、海山堡引進茶樹種植。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收錄之古契約推斷,乾隆57(1792)木柵、南港、深坑有三個土地契約,載明供植茶之用,顯示18世紀應該有大陸移民在臺灣北部山區植茶。《臺灣通史》記載1796-1820年間,福建茶商柯朝從福建引進茶樹種子植於瑞芳𫙮魚坑。《臺灣總督府及其附屬機構公文類纂》自1830年至1894年間相關土地契約中可知大屯山地區已有茶園開墾。1898年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技手藤江勝太郎報告中記載臺灣北部茶葉栽種歷史,文山堡(約臺北市文山、新北市新店、深坑、石碇、坪林、雙溪)曾自福建武夷山及北溪帶來茶苗栽種,自此茶葉栽種開始拓往臺灣北部區域,1856年茶種自文山堡引入擺接堡(約新北市板橋、中和、永和、土城、新莊及部分臺北市萬華)1866年茶苗自文山堡引入海山堡約今新北市鶯歌、樹林、三峽、大溪一帶1868年八里坌堡(約新北市八里、林口、泰山、五股)分別由擺接、文山堡引進茶苗,桃澗堡(約今桃園市桃園、龜山、蘆竹、中壢、平鎮、八德、龍潭、楊梅)約在1870年分別自文山、海山堡引進茶樹種植。

約光緒8(1882)大稻埕茶商到新竹地區收購粗製茶開始,於1884年以後,製茶業開始盛行於竹北二堡的丘陵臺地。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綠地生態系統服務研究室
  • 創作者
    綠地生態系統服務研究室
  • 時間資訊
    登入日期
    2020/06/25
  • 媒體類型
    圖稿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