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縣傳統表演藝術叢書》系列記述傳統表演藝術,2007年即出版《打八音‧唱北管:林祺振、謝旺龍與和成八音團》等三冊。本書紀錄兩位資深藝師及代表性客家八音表演團體;收錄兩張有聲專輯,專輯製作人范揚坤教授依藝師專長規劃「唱北管」、「打八音」主軸,由和成八音團伴奏,曲目樂隊編制及曲譜可對照本書〈特色與風格〉。
本書前兩章說明桃園八音發展與師承關係,後分別介紹本書主角。本資料取自第參章〈素描林祺振〉,描述樂師的生命歷程、習藝經歷、領域的轉換,反映庶民樂種內涵與代表的集體記憶。
林祺振的職業使他遊走四方,曾由新竹遷居桃園中壢近30年,六十餘歲與八德關路缺袁家八音班接觸。雙方最初建立在袁亮(袁奕麟)「阿亮伯八音班」的合作。1984年「阿亮伯」辭世,袁明瑛繼承祖父心願成立「和成八音團」,林祺振為固定班底。此團陸續組織分支期間,林祺振與「和成一團」、「和成二團」成員較有互動。
「和成八音團」團長袁明瑛的八音師承,主要從「范姜文賢─-朱苟」而來,因林祺振自認屬范姜文賢門徒,故袁稱林祺振為「叔公」。袁團長三子表現鑼鼓的打法,除受父親袁明瑛的指導,明顯承襲林祺振猛烈的表演風格。由此彰顯後輩樂手對於前輩表演的喜愛與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