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7年(民國106年)鷄籠中元祭迎斗燈時北管隊伍交陣握手的情形,表達鷄籠中元祭的核心價值–以和為貴,彼此禮讓。
在基隆開發史上,歷經族群對抗的漳泉械鬥之後,緊接而起的是北管派系分裂—西皮與福祿的派系衝突。洪連成老師說:北管戲曲之傳入基隆,大約有120年的歷史,其受宜蘭西、福之爭波及;基隆亦分西皮、福祿兩派,以市區旭川河為界,壁壘分明,競爭甚烈。他們不只在隊伍人數、旗幟、樂器上較勁,也常常刻意演奏對方派別的曲牌,展示自己的能力。競爭到最後,甚至起言語、肢體衝突,連旭川河上的三座橋都無法通過。
之後,在地方人士的協調,以及日人分組管理的監督下,起先是透過抽籤方式,依序表演;臺灣光復後,更有了雙方頭人握手的「交陣」儀式,亦即雙方人馬在其供奉祖師爺宮廟所屬的地域,會「禮讓」對方的隊伍先走(目前是過明德橋時,得意堂隊伍自動停止,讓聚樂社先行;到了忠四路時,改由得意堂先走)。這種以禮相待的情形,展現了相互尊重和諧的畫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