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原始的祭祀圈:金雞貂石

這是1978年(民國67年)聯姓宗親會輪值主普,在主普壇前主要幹部合影;主普壇的主壇二邊標示聯姓會所有成員,李、黃、郭三姓尚未脫離;兩邊附屬小壇上明顯標示「金雞」、「貂石」。

所謂「金雞貂石」,是指金包里堡、鷄籠堡、三貂嶺堡與石碇堡。西元1887年(光緒13年)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成立基隆廳,將原屬淡水廳所轄東北四堡之地,即金包里堡(今新北市金山、萬里二區)、鷄籠堡(今基隆市中正、信義、仁愛、安樂、中山五區及瑞芳之一部分)、三貂嶺堡(今新北市平溪、雙溪與貢寮三區)與石碇堡(今瑞芳區大部分、汐止市、石碇區及基隆市七堵、暖暖二區)劃歸基隆廳管轄。

鷄籠中元祭屬於公普,亦即大普,是基隆整個地區的普度,它的祭祀範圍是傳統的生活圈;而目前中元祭放水燈遊行的路線,大約是當年的鷄籠堡,是傳統生活圈的核心。至於行政區,每因地方自治轄區的調整而有更動。目前鷄籠中元祭雖以七大行政區為範圍,但情感上各宗親會仍然會邀請以上生活圈的宗親參與,尤其是與市區魚貨有往來的金山、萬里地區,所以歷來主普壇均高掛「金雞貂石」四個大字。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曾子良
  • 資料來源
    照片曾樹銘提供
  • 參考資料
    曾子良,文化部《重要民俗雞籠中元祭保存維護計畫研擬案》成果報告,2018年,頁41
  •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