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灣最晚興建,也是最早被廢的官設書院 – 崇基書院

崇基書院創建於1893年(光緒19年),位置在「獅球嶺腳庄」。1895年(光绪21年)3月落成,才舉辦一次月課,即遭逢日本侵臺,5月日軍進駐,隨即被廢除,改設陸軍衛戌病院,是臺灣書院中最晚興建,卻是最早被廢除的官設書院。崇基書院被日軍撤除時,舉人江呈輝指示其門生許梓桑將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太上感應老君與創字先師倉頡夫子這三座神位移至慶安宮寄祀,是崇基書院唯一留下的文物。

這三座神位安奉在崇基書院時,照理說應該是「至聖先師孔子神位置中,右側太上老君,左側創字先師倉頡夫子」;1895年(光緒21年)寄祀慶安宮正殿龍邊時,依道教體制改為太上老君置中,右側至聖先師,左側倉頡夫子。2011年(民國100年)慶安宮增建行政大樓落成,將三夫子神位移奉行政大樓五樓文物館,並設「崇基書院學習中心」,以傳承崇基書院的教化精神。

1945年(民國34年)台灣光復後,基隆市政府曾將遺址所在地命名為「書院里」,可惜因行政區域一再變更,遺址已劃歸光華里,以致於在書院里找不到崇基書院,當初命名紀念的本意完全落空。建議基隆市文化局在崇基書院遺址建碑,說明書院興廢始末,以喚起市民對教育的關心。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左圖照片陳青松提供;右一、二圖照片曾樹銘拍攝2020.12.25
  • 撰寫者
    曾子良
  • 創作者
    部分公款,部分舉人江呈輝及鄉紳等募款助建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