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時任鐘錶眼鏡工會理事長的謝榮宗口述,談及1950年代中期至今,鐘錶眼鏡這個行業的演變與歷史,如鐘錶業作業習慣、修錶的辛苦之處、政府法令修改、鐘錶行式微、修錶技術面等。早期,戴眼鏡是一項時髦的象徵,當時人重視的美觀,挑選到自己喜歡又好看的鏡片後,再由鏡片工廠製作可配合的鏡框,眼鏡做好後戴在臉上十分好看,甚至有人經過20年,還繼續使用;現在則是工廠生產好大批的鏡框,民眾挑選好後,再製作相合的鏡片。眼鏡行的生存也與眼科診所密不可分,早期近視的患者較少,讓眼科醫師治療一段時間後,醫師便會轉介給眼鏡行,要民眾去配一副眼鏡,謝榮宗說,他也是經歷過那個年代的過程。謝榮宗稱,早年的社會上,新屋落成送上一個時鐘給屋主,被認為是大禮物,至於送「鐘」,音同送「終」,謝榮宗認為是後來被過度扭曲;且當時鐘錶修理是一門技術行業,需健康檢查,才可向市政府申請營業執照,修理鐘錶的利潤也極高,一天所得,幾乎是水電師傅一星期工作的收入,謝榮宗笑稱他21歲就買了一件1,350元的YK西裝,穿著西裝打領帶修錶,當時修理一支錶35元。後因石英錶的逐漸盛行,機械錶的衰退,維修技術不再被重視,加上手錶已成為消費性產品,相關維修技術產業因而衰退,使得較大的鐘錶行,敵不過營業成本,相繼結束營業,小本經營者,營業成本較低,反而得以生存。

